金质战国“重一两十四铢”圜钱

  • 金质战国“重一两十四铢”圜钱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网络转载
金质战国“重一两十四铢”圜钱
圜钱是由玉璧和古时的纺轮演化而来的。圜钱是沿用璧、环的专称来称其形体的。
《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肉倍孔位之璧,肉好若一谓之环。“好”是指璧、环居中的穿孔,“肉”是指穿孔至币外边廓之间的实体。环钱的穿孔也称好,自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也称“肉”,可见圜钱与玉璧之间的关系是有联系的。 “圜钱”是中国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类圆形铜质货币,又称“圜化”,简称“环钱”,是我国先秦时期铜铸币四大系统之一,也主要是秦国的铸币形式。圜钱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初期圜钱的穿孔比较狭小,以后逐渐变大。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在若干圜钱品种中,有一种为纪重,其面分别铸铭文:“重一两十二铢”和“重一两十四铢”。两式皆属圜钱中的珍贵品种,历谱定值均高,可见遗存较为稀少。 我国最早发现金、银铸币,是在上古周时期的贝币时期,现今中国钱币博物馆即有馆藏金银贝币。可以这么说,我国之金银铸币是在天然贝币被其它矿材所替代后,就已经出现了。因此,春秋战国时代,所出现的金、银钱币,便没有丝毫大惊小怪。无非是随时光流逝至今,上古金、银铸币已经极其稀少而已。
(以上文字摘录于搜狐“青云辽阔”2019年4月2日“重一两十四铢圆钱”)
然本人藏有一品。面文“重一两十四铢”圆钱。实测直径39-39.5mm,厚2.4mm,穿孔径8.5mm,重22.74g。面文铭镌重一两十四铢,光背。钱文深峻,字形硬朗,其包浆层次丰富,有黝黑褐色,红色、绿色、黄色、土灰;在币文和外缘凸出处包浆裸露部分可见到金色,在阳光下折射时金光闪闪。铸造精工,厚重沉手,老道耄耋,整体保存完好,品相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