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币名珍《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三番版》珍赏

  • 银币名珍《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三番版》珍赏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网络转载

银币名珍《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三番版》珍赏

  光绪年间是我国货币形制、纪值、铸造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传统的方孔钱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西洋币制银圆以及铸造方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方孔钱。而我国早期的官铸银圆铸造则是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由广东省率先试铸,于次年流通于市场。

    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也是著名的银圆即是“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三分”,该币俗称“七三番版”。据载,该币采用英国伯明翰喜敦造币厂所制钢模,机器冲压,其制作精美,比标准的七钱二分纪重重一分,以致虽大量发行但民众乐于储存,流通不畅,多被人收藏或熔毁,市面还是难得一见。故而1890年,两广总督张之洞采纳了英国汇丰银行的建议,重新设计铸造了成色和币重都与市场流通外洋相同的“七钱二分”版银元,俗称“七二番版”。然而,铸后因其“洋文列于中国年号之外,体制尚有未合”引起清廷非议故而未正式投产,仅试铸样币若干。因此,该币在后来便成为清代银圆中的收藏极品之一,此版愚博客前不久已经展赏过。

    无论是七三还是七二两种番版,其足银的成色,光滑的镜面,蟠龙戏珠的造型,精雕细琢的文字和龙纹鳞甲的处理,冲压压力恰到好处,总之是铸制极为精整,成为典范。而正因为如此,该两种番版,当然成为伪制仿造的对象,故一直以来,伪仿品流市,以假当真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一方面是该两番版原铸品遗存稀少,导致我们极难见到其真容;另一方面是一些藏好并未亲眼见过真币之真容,难以识别真假,以至于往往见赝当真之故。

    时至今日,元旦节假日期间,特将愚所深藏的另一枚“七三番版”帐中点出,拍照亮相,发于博客公展。我们不难从本品的精整精美的铸相和书相以及自然的包浆等特征上,去真正认识“七三番版”官局原铸品之本来面目。

    首识书相。一眼可见,本品书相较之后来诸清代银圆明显不同,那就是在面文“光绪元宝”外圈铸有英文一圈,此即是“洋文列于中国年号之内”,换言之,乃将洋文与中文主文并列于同一面,以至于“体制尚有未合”。整体来看,其正面中央镌汉、满文“光绪元宝”,外围镌英文“广东省”及币值,左右分列花星;背面中央蟠龙纹,外围上下镌汉文“广东省造”及币值,左右列花星。因其英文镌于正面,故得“七二番版”之俗称。而其汉文文字为据说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吴大澄所书,楷书书体,书意颇见骨力,端庄而书意个性十分鲜明。

    次观铸相。一枚官铸机制银币,铸相非常关键。尤其是在早中期,清银币所用钢模皆来自欧洲(制模经验和质量领先),因此,其所冲制出来的银币,品相极为精整,可见镜面特征明显,相当平整。其文字鼓凸自然有度,笔笔划划,间隔清晰,圆形周围文字中心线皆交接于中心点。尤其是蟠龙纹,更是一丝不苟,线条清晰而鼓凸有致,其中龙之鳞甲,更是块块清晰,沟堑深竣堆叠线条异常分明,这与流市赝品鳞甲沟堑浅而模糊(伪仿品钢模制造不精不到位,并有意形成所谓使用磨损痕迹)形成鲜明对比差异。此外,还可见其面圈珠排列整齐规矩,颗颗珠粒之间间隔清晰。续还可见其边齿排列亦是整齐,深浅适度,规矩自然。无需赘述,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铸相的精美程度,而这才是当初以洋制模具所生产出来的成品之应有铸相。而本品直径39.5毫米,重26.82克,径重标准,乃为真品之数据矣。

    再察浆相。可以看出,本品银质雪白而又凸显温润,其上已然形成包浆,而此包浆分布自然,有深有浅,可谓极其自然。此币因其上市流用时间极短,加之其铸期至今不过一百二十余年,因此,其包浆如此,品貌似新,则更显真实可靠。值得指出的是,此等温润银色和包浆质相,与流市之几乎清一色作假做旧之所谓包浆,其自然性和观感完全不同,有经验者并不难识别。

    无需细表,端详识相,本枚“广东省造七三番版”银币,精美真相,开门见山,诸般特征,乃为真真切切,无可挑剔,毋容置疑矣。查阅中国最权威的唯一官方(央行)出版之巨著《中国历代金银币通览•近代金银币章卷》(董文超主编,1993年出版),“七三番版”定收藏四星级(最高的两个级别之一),乃为清代银币珍品之一,收藏价值很高。而根据目前所见来看,能开门见山者,实为罕少,事实也确实如此,尽管目前流市之品并不鲜见,亦见明显伪品公然天价上拍,然能经得起推敲者,则是少之又少矣。而至于有人以假为真,用赝品特征去否定真品,杜撰出一些所谓“防伪记号、真品特征”等,则是当今常见现象,愚在此便不去多说了,清者自清,有眼力者可辨矣!

来源于:

京川游侠的博客

 

weinxin
满汀洲鉴定联系方式
扫扫或者保存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