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铜币的龙纹版别

  • 近代铜币的龙纹版别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网络转载

 

近代铜币的龙纹版别

我国最早的铜币(机制铜币)由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十三年(1887)奏准创建广东造币厂,光绪十五年(1889)开始生产机制铜元,这是我国钱币史上称谓“机制币”的开始。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各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疯狂的划分“势力范围”和抢占“租借地”的瓜分浪潮。随着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全面深入,中国对外贸易一再入超,大量白银外流加上沉重的战争赔款,清政府的财政恐慌日益严重。同时,由于帝国主义为掠夺目的对中国的投资,客观上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于是,社会对货币的要求量日益增大。铜元,就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 年),江西道监察御史陈其璋奏请“仿造大小铜元,以补制钱之不足”。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900 年),铜元首次在广东试铸成功。铜元每枚重2钱,含铜95%、白铅4%、锡1%。正面铸“光绪元宝”四汉字和“广宝”二满字,周围有“每百个换一圆”的字样。背面中央刻有一蟠龙纹饰,周围有英
铜元
文“广东一仙”等字样。这是最初的铜元。
铜元
1904 年,铜元的外观稍有变化:原来的“每百个换一圆”的字样改为“每枚当制钱十文”;背面的英文字“一仙”也改为“十文”。新铜元精秀、华美。于是,各省纷纷仿效。但各省所铸的光绪元宝铜币,其画面上均置省名,字样和花纹也有所变化。这时,“铜元开铸已有十省,设局多至二十处”。
1905 年,清政府为整齐划一铜元,解决流弊,着手铸造“大清铜币”。分四种:当二十重四钱,当十重二钱,当五重一钱,当二重四分,成色定为紫铜九五,配白铅五。因为滥铸之风一发而不可收,铜元日趋贬值。
据梁启超所记各年份铜元铸额为光绪30年1741167千枚、光绪31年4696920千枚、光绪32年1709384千枚、光绪33年2851200千枚、光绪34年1428000千枚。
1910年(宣统2年)4月16日,清政府决心从根本上解决铜元中的问题,颁布了币制则例,在确定银本位的同时,规定铜辅币为分币,有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种,这次计划尚未实施,就与清王朝一同寿终正寝了。
民国时期,各地军阀割据势力相互混战,继而又纷纷设厂制造铜元,用以筹措军费,竞相滥造,营私分肥,毫无章法,遂使铜元质地恶劣,价格暴跌。北洋政府时期的钱法更坏,各省不仅没有停造,反而纷纷增设新厂,所造铜元铜质低劣,面值增大,以牟取暴利。北伐以后,铜元逐渐被镍币所取代,逐步退出流通。
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苏区根据地,曾先后制造和发行铜元多种,现在已成为难得的革命文物。
铜元在我国发行流通前后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它在我国货币的历史的长河中,仅是十分短暂的一瞬间,但中国铜元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社会演化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过程,是中国近代货币史和钱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历来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起越来越多国内外钱币专家、学者、收藏者、爱好者去总结和回顾。

铜元的分类
① 光绪元宝时期
主要始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这一时期各地造币均有光绪元宝字样。总厂造币在正面左右分列“户部”二字,各地均在正面上缘或左右分列省名及地名,以示区别。这一时期各厂局各尽所能,自行设计,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各地特点的龙图、花式,是铜元品种最多、 图案最丰富、版式最繁杂的时期。
② 大清铜币时期

主要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宣统三年(1911)。这一时期各地所制铜元多有大清铜币字样。总厂造币均在正面左右分列“户部”和干支纪年文字,后期则去掉“户部”,仅有干支纪年文字,各地造币均在正面中央铸一阴文省名(也有少数为阳文)以示区别。大清铜币多系户部统一制发祖模,所以背面统一为蟠龙图,又称“大清龙”。大清铜币中也有背水龙、坐龙等图案,但为数不多,有些还是属于面背后误配的错版。这一时期因清廷整顿钱法,裁并造币厂,铜元品种图案大不如前。